顯示具有 詩詞欣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詩詞欣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轉載: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首句「相見實難別亦難」,不僅點出外境上面臨分離的現實,同時,似乎也是為整個離別嘆了悠悠的一口氣。認為相見已難,好不容易見面,卻終究必須分別,因此離別,實是難上加難。這在聚首與離別的瞬間,形成了莫大的張力:縱使艱難,但相會之刻總是令人感覺到欣喜而雀躍的;時光匆匆流過,縱使主觀的意志極力想挽留這份美好,但仍是不能。於是這個離別的剎那,實是無言、無語,安靜地令人神傷,因為不論說與不說,雙方的情感其實都早已包含在悲苦的靜默之中了。






次句「東風無力百花殘」看似承接上句,卻又彷彿與上聯無關。它描繪的是一幅春風無力、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在這裡,這樣的景致可以是實寫,述說離別時的殘敗景象,點明雙方分離的季節,但它也可能是虛寫,作為離別時那樣令人黯然、苦痛氛圍的象徵。東風本應是百花綻放的助力,但命運的玩弄竟使得這樣的助力變為阻力,使致百花凋謝,猶如自己的愛情受到阻撓,不能與心之所屬者長相左右;又猶如曾經擁有的美好就將要逝去,只剩一片凋零。情感猶在,但在現實的環境中,已經無法、也無能再將之以實際的方式,繼續延續下去。這之間所剩的,只有無奈而已。



人若如春蠶,所能作的,就是以一己之力吐出蠶絲。蠶絲如思,絲能有多長,情便有多深。人若如蠟炬,便如落蠟淚般為此離別留下無盡痛苦的淚水,不斷在情感中企圖去延續、挽留曾經有過的美好,哀悼現實的離別之恨。這樣的情感,即便現實何等絕望,也不曾放棄。除非自己如蠟炬般燒成灰燼,或如春蠶走向生命的盡頭,否則此情不渝。



憂慮女子將因時光更迭,對鏡梳妝竟發覺自己的頭髮少去或者灰白,而得知自己已年華消逝;而在深夜裡吟詠之時,彼此可能都會因寂寞孤單而感覺到月光寒冷。在這裡,「曉」與「夜」其實是互通的平行時間,表達出了一種日夜更替、朝朝暮暮的時間持續;時間的流動是無休止的,因此「雲鬢改」與「月光寒」的兩種悲情,在仍舊沒有辦法相會的狀況下,只能無止盡蔓延下去。月光是淡而冷的,在淒清的夜裡,不論是年華逝去的傷感,還是情感因離別、阻絕而不能停止傷慟,都將在吟詠的剎那,翻騰湧現在心上,而更覺寂寥難受……

  所以在雙方都具有情感,卻又都不能知道彼此好不好的的痛苦中,只能夠期待有那麼一條路、一點希望,好讓彼此在重重的阻隔中,能夠得知彼此的一點消息。因此詩言「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及;青鳥,西王母跟前的信使。海上仙山既以可望而不可及,那麼要再尋得非凡間飛禽之青鳥,又談何容易?困境上再添難處,恐只是無望而更顯無奈罷了。因此,所謂的一絲希望,不過是存在內心之中的一點渴求、想像而已。縱使「蓬山此去『無多路』」,不甚遙遠,但隔絕尚存,希望渺茫,青鳥能作的,也許就是真的只能是為主人翁試一試,看能不能飛到蓬山中,為他傳遞這一份相隔遙遠、探求不得的相思了吧。

  總地來看,全詩迴盪著執著不悔的真摯情感,將離別、阻絕所引起的悵惘、傷感,以高度的藝術手法來展現,展露出沉痛卻也深刻的藝術特質。義山之詩多屬清麗,寄情深微而意蘊幽隱,此〈無題〉一詩,堪稱義山詩作之典型。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轉載:七律•無題 唐•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注解】:

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遊戲,分二曹以較勝負。把鉤互相傳送後,藏於一人手中,令人猜。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

7、應官:猶上班。

                                           8、蘭台: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笈。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
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後,隨即騎馬到蘭台,
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韻譯】: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

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內心卻像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

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歎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

策馬趕到蘭台,像隨風飄轉的蓬蒿。



【評析】:

所謂“無題”詩,歷來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應屬於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的。

就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似乎都是屬於寫豔情的,
實有所指,只是不便說出而巳。

此詩是追憶所遇見的豔情場景。
先寫筵會時地;接著寫形體相隔,人情相通;
再寫相遇的情意綿綿;最後寫別後離恨。

豔麗而不猥褻,情真而不癡癲。



 
 

【詩文解釋】

  昨夜星光燦爛,和風徐徐,在那畫樓西邊桂堂的東面。
身上雖然沒有彩鳳的雙翅可以飛到一起,
但是兩個人的心卻像靈異的犀角一樣,有一線相通。
隔著座位玩送鉤的遊戲喝著溫暖的春酒,分成小組射覆蠟燭分外紅。
可歎我聽了報曉的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著馬去蘭台,心卻像是飛轉的蓬草。



【詞語解釋】

靈犀:指犀牛角。
傳說犀牛是靈異之獸,角上有條白紋,從角端直通大腦,
感應靈敏,故稱靈犀。這裏藉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純潔的愛情詩。
從詩中看,作者懷念的是一位貴家女子。
作者從追憶昨夜回到現實,引出了詩人複雜微妙的心理
: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可歎自己漂泊不定,又不得不匆匆走馬蘭台,開始寂寞乏味的工作。
詩人描述了事件與場面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展現了詩人與情人時間太短,頗感無奈。
全詩跳躍變幻,感情真摯,情意深長,形象動人。

         
這首詩約作於會昌二年(842),作者任秘書省正字時。
當時詩人政治上不得志,心情鬱悶。
看到“同僚’的升遷,不能不有所感觸。
這首詩就是寫參與同僚慶賀升遷的盛會之後,
所引起的對自己遭遇不幸的感慨。
這種感情詩人又不是直說,而是把它寄託在愛情的描寫中,
亦即通過寫欲與所期待的意中人相會而不能如願的惆悵情懷來表達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轉載:菩薩蠻 李煜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朝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為奴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注釋】

剗襪:(ㄔㄢˇ ㄨㄚˋ)剗:兩側開口。

剗襪:只穿襪子,不穿鞋子走路。

香階:灑著花片的臺階。
                              金縷鞋﹕鞋面用以金色絲線編織成的鞋子。
      畫堂﹕裝飾華麗的廳堂。
             一 向﹕猶一晌,片刻的意思。
顫:發抖。

【譯文】

鮮麗美艷的花朵,黯淡朦朧的月兒,
迷濛的霧輕輕地在飛揚,
今晚的夜色正好到情郎那兒幽會去。

只穿著襪子悄悄地走上灑著花片的臺階,
手上提著脫下來的金縷鞋。

在那華麗的廳堂南邊見面,
依偎在情郎的懷裏片刻,
身軀禁不住地顫抖著。

我出來一趟真的很不容易,
請情郎盡情地愛憐吧!


這是一首描寫男女幽會偷情的小詞,相傳是李煜為小周後而作。
小周後是昭惠皇後的妹妹。
馬令《南唐書女憲傳》稱她"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靜"。
因昭惠感疾,故時出沒於宮中,遂與李煜暗渡陳倉。
昭惠後去世後,被納為皇後,"被寵過於昭惠。
時後主於群花間作亭,雕鏤華麗而極迫小,僅容二人,
每與後酣飲其中" (陸游《南唐書後傳》)。
後與後主一齊降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李煜被毒死,
小周後因悲傷過度,亦於同年冬天去世。
從他們一生的關系來看,彼此相愛很深。

  全詞以刻畫赴約女子的動作、心理為主。
起句寫環境,花、月、霧三者都是極具情韻之物,
而前各綴以明、暗、輕三字,
將花香馥郁、月色朦朧和輕霧迷離的景像聯成一種令人心醉的意境,
為女子的出場作了極好的鋪墊。
次唏即景抒情,寫出女子對良辰美景的欣喜之情,
有一種久盼而至的興奮和緊張。
接下描寫了襪步階、手提金縷、畫堂相見、偎人心顫等一系列細節和動作,
寫足了女子襪潛聲、屏氣悄行的提心吊膽和畫堂霜擁的心有余悸。
著末兩句,語言極為俚俗,甚至稍嫌不文,但情極深摯。
誠王國維所謂"專作情語而絕妙者"(《人間詞話刪稿》),
深刻地體現出女子對愛情的強烈渴望和得遂所願後的暢快心理,
形像的塑造和心理的刻畫堪加圈點。

在一開頭,詞人就營造出一個朦朧浪漫的意境:
在一個薄霧輕籠、花明月黯的夜晚,
一個美麗的少女從自己的寢宮裡溜出來,
手裡提著金縷鞋,
只穿著襪子的小腳丫兒
踩在落滿花瓣的台階上,
悄悄地向自己愛人的身邊走去。

而在後半闕中,
一句“一晌偎人顫”,將少女緊張、嬌羞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最後一句: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以少女的口吻說出心思來,讓人怦然心動。
至於如何的憐法,就請各位朋友盡情去想像吧。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李煜詞:相見歡

李煜詞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轉載: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江蘇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廿五歲即位,正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後世稱為李後主。因南唐國勢不強,即位後不久,即遣使向宋上表稱臣,成為其附庸國。之後,宋兵南下,李煜以帛一萬疋,錢五百萬做為和解,但宋不接受,繼續發兵南下,南唐大臣隱瞞不報,直至城破,李煜被迫倉促投降,宮中珍寶悉數送至宋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被太祖封為「違命侯」。此時,他剛滿四十歲。太宗即位,改封為隴西郡公。又認為他眷戀往事,不忘故國之情,賜以牽機藥,得年四十二歲。

李煜文采豐富,充滿文學家的浪漫性格,南唐未亡之前,與美麗又洋溢著藝術氣質的周皇后情愛深厚,宮中生活愜意奢華。周后死後,其妹在李煜悲悼中取代后位,史稱小周后,李煜仍然繼續過著詩酒作樂的日子。南唐亡後,小周后被帶入宋宮,帝王夫妻反而陷入聚少離多的情境。

李煜是中國第一位帝王作家,喜好書畫文詞,卻不擅政治軍事,其作品以詞著稱,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中的歡樂生活,風格清麗;後期(亡國後)吟嘆身世,直抒沉痛情懷,後世推為千古絕唱,有「詞聖」之稱。《人間詞話》云:「詞至後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李煜可謂集五代詞之大成者。王國維輯有《南唐二主詞》。



【賞析】

這是一闋即景抒情的小令。詞人藉著春殘花謝的自然景象,抒發人生失意的無限惆悵,是李煜後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闋描寫春天的林花在朝雨晚風的摧折之下匆匆凋謝,顯然一片衰敗景象,令人慨嘆人生短促,好景不長。春花雖美,終要凋零,「謝了」道盡好景不長的無奈
太匆匆」既是抒情,又有議論,一方面表明時光飛逝,另一方面表明生命短暫,怎經得起許多無情的打擊?將本是強烈的惋惜情緒又推進了一層。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是說明「林花謝了」之因──寒雨急風。「朝」「晚」相對,原是自然的規律,因著「雨」,加速春花的凋謝,那種令人不能隨時適心自在地欣賞與掌控環境的心境,不言而喻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是無奈,又加了「無奈」二字,更是無可奈何了。「春紅」本引為春天一切美好的景色,此處因詞人的身世,似乎暗指被俘之前在宮廷的歡愉生活。「太匆匆」感嘆其快樂的生活如春花般的短暫。「朝來寒雨晚來風」說明好景不長,一切遭遇來得太突然,也非自己所能排拒,所以感到「無奈」。

下闋抒寫好景不再的哀愁,引發人生所面對的怨恨、痛苦。「胭脂淚」運用擬人法,胭脂本是女人擦臉的紅粉,此指林花,淚指林花被風雨打濕,就如同美人傷心時淚和胭脂滴下一般。花不會掉淚,是作者以擬人法賦予它的。彷彿林花感傷,匆匆凋謝而落淚,而作者也因惜花傷春而掉淚,所謂「以我觀物,故物著我之色彩」。

「相留醉」是誰與誰相留?花相互挽留?期待長留人間;花留人?期待人多看幾眼,不要匆匆離去;人留花?期待花長留相伴;抑是人留人?期待人能留住某人。「醉」是花自我陶醉?是花使人陶醉?或是某人因相惜而沉醉?「幾時重」是花何時重開與人相見?是人何時再見春花之美艷?抑是作者何時能與思念的人相見?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除了說明花與人之「淚」、「醉」、「重見」外,與作者亡國的心境有關,如今成為階下囚,當年的音樂生活與小周后的親密關係化為烏有,只能想像小周后想念著作者而落淚,盼望可與作者常相廝守。


作者既是想像著小周后的期待,不也是作者期待失去的帝王生活何時重來?能夠與小周后常歡聚?只可惜風雨無情,表徵人生無常,因而這分「長恨」恐怕只有如同東流水般一去不返。所以,末句以譬喻慨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作結。而詞人的「長恨」往往也是人們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過的無限恨事,曾經擁有的名位、財富、權勢等轉眼成空。這句話成為人們共同體驗與情意的傾洩。

這闋詞內的「紅」、「匆」、「風」、「重」、「東」協韻,尤其末字「東」字音響亮。「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三字一句,節奏一致,聲調哀婉。整闋詞悲愁幽怨,意味無窮,將「林花謝了春江」之景與「太匆匆」、「無奈」、「胭脂淚」之情融合,使得物我一體。讀來令人傷感消沉,但是,就其藝術所呈現的感人力量,細細品味,卻是值得讚嘆的!(王貞麗撰)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轉載:鄭板橋送賊詩




鄭板橋送賊詩

鄭板橋家裡很窮,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在一個風清月白的晚上,一個小偷到鄭板橋家偷東西。



鄭板橋不由得苦笑起來︰好一個沒出息的小偷,不到富人家去偷,卻到我這窮人家偷東西來了,於是想出了一個趕走他的主意,便高聲吟起詩來︰



  大風起兮月正昏,有勞君子到寒門﹗

   詩書腹內藏千卷,錢串床頭沒半根。

  小偷聽了,轉身就溜。

鄭板橋又怕他被狗咬著,又怕他碰壞花盆,便又念了兩句詩送行︰

  出戶休驚黃尾犬,越牆莫礙綠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鄭板橋剛吟完,小偷慌忙溜著牆根逃走了。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轉載: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殘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間忍的執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極為豐富。



  開頭两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
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
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
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
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
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
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
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
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
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
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
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
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
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
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
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
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
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
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
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
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
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
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
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
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轉載:念奴嬌:蘇東坡:赤壁懷古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東坡一下筆,我們便感受到了那種氣勢沉雄的氣魄。閉上眼睛彷彿看到長江的水正澎湃的流著。除了寫景,也順便把時光譬喻成滾滾的流水,在歷史的長流下,當年那些揚威大江南北,豪傑風流,喧赫一時的人物如今安在哉? 這樣的開頭,對我來說,一開始就捲起了無限的悵思。彷彿看到了一張張那些英雄人物的臉面,按著時代排列在時間的長廊上,而我正順著長廊而下,瞻仰著那些英雄人物,但雖然他們都已不在世上了。但在時間的長河下,他們是被記得的人啊~他們仍是成功者。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呢?只被時間的浪所淘盡了吧!什麼都不會留下的。 ?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以考證來說赤壁有四,皆在湖北境內。一在嘉魚縣,即周瑜破曹處。二在黃岡縣,即東坡所曾游者。三在武昌縣。四在漢陽縣。東坡豈不知其所游處並不一定是真正之赤壁,其雜記有云"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相傳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只是在這首詞中,是否是真的赤壁有那麼重要嗎?他只是想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已。故他用人道是輕輕略過這個考證的難題。 在此句中,他將赤壁送給了周瑜,顯示了他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嚮往。赤壁之戰是家戶喻曉的,周瑜用火攻燒了曹操二十萬大軍,保衛了他的家園。這個燴炙人口的故事,自然讓蘇軾無限嚮往之,因蘇軾早年也希望自己能夠發揮所能,保護家園啊。如我們高中唸過的寫過的教戰守策等等,均顯示出他這方面的政治野心。有些版本將周郎赤壁改為孫吳赤壁,這顯得呆板,也就看不出這個英雄人物在東坡心中的地位了。而蘇軾將周瑜以周郎稱呼,亦感覺到一種親切的感覺,彷彿他們是多年的好友。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前一句是純綷的寫景句,前一句讓我們好像看到了被山峰擋住只剩一條帶狀的藍色天空,下二句讓我們感受到腳下江水濤濤的感覺。 後一句則具有承上啟下的功用,江山如畫概括了風景,一時多少豪傑則引出了三國時代的豪傑,也就是引出了周瑜。這後面的二句,讓我覺得很有英雄風雲際會的感覺,在三國那個時候,多少豪傑齊聚一堂啊!各自鬥智,鬥力,而寫下了那麼精采的三國故事。蘇軾在這裡應該也和我一樣有不勝嚮往之的感覺吧?在字裡行間我彷彿感覺到了那種嚮往的感覺。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在這裡應算是個險句,在公瑾當年後接一個小喬初嫁了。插的蠻突兀的,或者這亦是蘇軾浪漫性格的抒發,因為娶得一美人而且事業得意,周瑜才會雄姿英發吧?也凸顯了周瑜年少得志,意氣風發的感覺。這和以後幾句蘇軾自比的幾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再從考證的觀點來看,周瑜在赤壁戰時已三十四歲,而他娶小喬之時才二十四歲,前後差了十年之久,怎可說小喬初嫁了呢?這裡加上了小喬初嫁了這句,看起來既無意義又不尊重史實,可是卻將周瑜的形象充滿了浪漫與風流,彷彿從文字變成了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閑散風雅的形象,雖然這在大家印象中是諸葛亮的形象,但在史實記錄中看到許多魏晉將領將做如此打扮,故在此文中寫的定是周瑜,如牽強指其為諸葛亮,反而不美。談笑間這句,彷彿看到了周瑜安然自若,指揮若定的樣子,檣櫓灰飛煙滅,指曹軍戰船被焚毀。灰飛煙滅典故出於圓覺經,乃佛語也。喻人生之句。真的,在這句中,誰看了不會嚮往呢?意氣風發的周瑜在談笑間立下了不世之功蹟。而東坡自己呢?以罪臣的身份貶來黃州,別說保家衛國了,連食衣都嚴重短缺,所以才會有之後的感嘆吧?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這一大句話有許多種解釋,在我查到的資料中便有三種,以下三種均列出討論。 第一種是說多情及東坡自謂其亡妻也。東坡元配很早就去世了,其江城子即是為其所寫。寫其亡妻來黃州神游,同情的笑著東坡已經生了華髮,仍欽羨人家小喬的夫婿之雄姿英發。我覺得這種解釋有點牽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應不會用"故國"二字。而且東坡雖然多真情但不專情,在此時此刻,充滿懷古情緒之時,他真的會想到他已死去多時的元配嗎?蠻懷疑的。 第二種是較通俗的說法,便是從頭到尾都是說東坡自己,故國神遊可以解釋成自己的靈魂好像去三國的時代遊歷了一番。多情便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去嚮往那些英雄人物,難免要早生華髮。 第三種則是故國神遊指的是周瑜的魂魄心戀故地,到此地來遊歷,遇到了東坡在此慨嘆,多情的周瑜應會笑東坡事業未就而華髮早生吧!這笑應不是嘲笑,而是同情了解的知己之笑。在這種解釋之中,彷彿周瑜和東坡是跨越時代的好朋友。 我個人對於後二種都覺得蠻合理的,而第三種更讓人有種溫馨的感覺,因為東坡那種寂寥的心情總算有人了解了,故心理上是比較偏好第三種的。這一句以整首詩來說,算是最低潮的一句吧!前面寫了那麼多的英雄 事蹟,在這裡話鋒一轉,寫到了自己的老大無成,只好自我挪揄一番。那種強烈的矛盾,那種悲哀那種寂寥真的會像顆石頭壓在心裡吧,我們可以看之後東坡要怎麼超脫這種悲傷的情緒呢?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裡有人將人生如夢解做人間如夢,我覺得人生如夢比較通順,此純綷乃個人喜好。這一句中有版本說這是東坡無奈的排遣之詞,也算是啦!更說一尊還酹江月表示祭奠是一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二來引江月為知己,向其尋求安慰的意思。我個人看法是,以上的皆對,但更有一種,"這種人生無解的方程式,就讓江月這些超自然的力量去解決吧!我不胡思亂想啦"這樣的意思。前面有說過,東坡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很多關於人生的問題討論的文章或詩篇,我覺得就我讀過的赤壁賦和這首詞,東坡都先把自己逼到一個問題的絕境,再忽然之間超脫了,把問題交還給大自然,如赤壁賦所提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告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是控制不得的,唯有這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大家所共有的。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李白: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詩名: 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作者: 李 白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文:  ( 押 尤 韻 )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  惟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

 
 
 
 

 
雖然有些朋友即使近在身邊
也是爾而見見面
看得到聽得到
心裡總覺得很踏實
 

但是遠在異鄉又是另一種牽掛
總是思念掛滿懷
一顆奔放的心也隨之飄揚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陶淵明:歸園田居









陶淵明 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三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 飲酒詩 二十首之五

結盧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 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三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 飲酒詩 二十首之五


結盧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李白:將進酒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讙謔,

主人為何言少錢,徑須沽酒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